□蒋璟璟
“只要他们(景区商家)卖的东西才能够带进去吃,咱们自己拿的食物就不能带。”近来,有游客发布这样一则视频。视频中,景区工作人员阻止了游客带食物上山的行为,称打扫任务重,“每天山上都是鸡爪、瓜子皮”。此事引发社会热议。有不少网友谈论以为“便是为了强制让游客购买景区的产品”。也有网友对景区做法表示支持。记者整理发现,景区能否自带食物之争并非个例。(中新社)
有关“景区约束游客带着食物入内”的新闻近来一再曝光,由之所衍生的冲突争辩,连绵线上线下。媒体查询发现,相似的规则并非孤例,而是在业界有着必定的普遍性。对此,争议的焦点,其实在于两个维度,其一是“科学性”,其二是“动机论”。景区口口声声言必称“环境维护”,但在许多游客看来,这波操作所图无非仍是生意与逐利。在很大程度上,两边谁也无法压服对方。
值得注意的是,景区“限带食物”,在部分确有扩展之势。开始,仅仅某些景区制止游客自带泡面、酸辣粉等需求冲泡加热的便利食物,其理由听起来不无道理:不合理抛洒残羹与汤包料,会形成环境损坏,不利于野生动物维护……但是,这之后事态明显发生了奇妙的改变,越来越多景区、限带越来越多品类的食物,就算是那些无需加热的,开袋即食的预包装食物,也在被制止之列。这之后,大众的反弹,天然愈演愈烈。
诚如一些网友所质疑的,“制止游客自带,景区却可自卖,价格还翻了几倍”。同款食物,莫非游客自带的就会发生废物、污染环境,而景区所售的就不会?这番说辞,明显站不住脚。了解该现状,一个更合理的视角,或许仍是“引导预期”。实际中,虽然许多景区都会发公告制止游客带着特定食物,但根本都不会严厉查看。其意图,更多便是释出信号,让游客听天由命、自动合作。这原本是一种含糊战略,但是在网络场内,却定要将之清晰化、绝对化,事态不免变得复杂。
约束游客带食物入景区,严厉说来,大都都归于倡议性的“约束”。假使如某些乐土此前所做的那样,一个个开包查看,那么景区想必只要尽失人心、无人问津的结局。其间的危险,景区运营方是心知肚明的,故而在举动层面,仍是坚持了极大的抑制。当这种“制止自带食物”,更多局限于“口头宣示”,而没有转化为“行为制止”,那么言论层面的争辩,与处理实际问题,好像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脱节。
景区的自主管理权,当然无法转化为对游客“带着食物”等根本权利的扫除。严词厉色的所谓“制止自带食物”布告,或许更多仅仅故弄玄虚算了。而从根本上说,维护好景区类生态环境,本就不能通过扩展游客的职责和责任来完成。做到废物不落地与无害化处理,当然需求游客合作,但更重要的,仍是景区从软硬件等各个方面做好保证。